半岛综合体育官网小作坊大民生武汉多家小作坊提档升级在江城武汉,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或是一碗口味丰富的米粉,成为武汉人早餐主食,承载了武汉的“过早”文化。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市已于5月启动粉面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目前,武汉市江汉区9家持证湿粉面作坊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已全部实现有包装、有标签,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7月26日下午5时许,位于武汉市江汉区马场角横路的“余艳梅拌面世家”门口,慕名而来的食客已经排起了长队。这家网红面馆曾被网友们誉为“武汉最好吃的牛肉拌面”。今年5月,歌手任贤齐回武汉连开三场演唱会,还专门打卡了余艳梅拌面世家。
此时,新一批面条刚刚送到。老板娘余艳梅照例打开一袋,认真审视后,满意地对送货人竖起了大拇指:“面条不跑碱、又劲道,真不错!老叶,自从你家加工作坊改造后,送来的面条品质是越来越好了。”
老叶全名叫叶旺红,是正峰面粉加工店的老板。他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做湿粉面加工,至今已做了近40年。余艳梅拌面世家是他家的老客户,从开业至今十几年用的面条,都是叶旺红供的货。
7月24日上午10时许,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正峰面粉加工店。从外面看,这是一间并不起眼的小作坊,但进去后看到,地面、墙壁上均贴上了白色瓷砖,不锈钢台面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拉开仓库门,数百袋面粉整齐码放着。
“别看仓库里这些面粉挺多,其实最多一个星期就用完了。”叶旺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一天的工作是从下午5时开始的,从和面、揉面到摊晾、包装,约有十几道工序,到了凌晨就可以陆续给顾客送货了,一直到早上5时才结束。
记者留意到,整个加工店面积约200平方米,分为仓库、洗消间、加工间、熟食间、冷库等七八个区域,其中仓库地面垫了两层塑胶垫板,墙上还有一层防潮板。“这是为了保障面粉等食品原料隔墙离地,免受潮湿以及灰尘、虫鼠等污染。”叶旺红介绍说,今年5月,他投入6万余元对店里进行升级改造,不仅增设了冷库储存面条,还将仓库易潮易霉的木质挡板更换成防火防潮防霉材质的隔板,木质台面一律换成不锈钢。
“店里环境好了,不光自己做事舒服,做出来的产品也更能让顾客满意。”叶旺红举例说,以前没有冷库,做好的面条在夏季高温天气一边送货一边发酸,挑剔的顾客就让他“少量多做”,十分劳累。现在有了冷库,面条分批做好放入冷库中降温保鲜,保证了产量。如今,每家顾客的货可以一次送到位,节省了老叶很多精力,到顾客手上还能保持新鲜劲道的口感。
在位于江汉区复兴五村的华安里菜市场内的“重庆鲜面条”档口,工作人员正忙着给顾客打包饺子皮、湿面条等。门店的后面,就是一个简易的湿粉面加工作坊。记者看到,塑料筐内整齐摆放着用一袋袋装好的面条,每袋面条包装上张贴的标签,清楚地注明了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目前,辖区的湿粉面作坊都按规定对产品进行包装处理,禁止‘裸卖’;同时启用食品标签,相当于有了身份证,告别‘黑户口’。”据悉,江汉区目前共有9家湿粉面持证小作坊,均以踏实做事、诚信经营的服务理念,在顾客中享有良好口碑,由于部分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缺少专业指导,也还存在生产经营不够规范的地方。自武汉市5月启动粉面专项整治以来,江汉区市场监管局多次上门帮助辖区粉面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产规模。
“索证索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将有助于厘清责任,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宝。”7月24日上午,江汉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流通科科长佘思民查看正峰面粉加工店的票据后,细心叮嘱道。据悉,该局已指导辖区内所有持证湿粉面作坊建立进货出厂两本台账,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且所有台账须存放在资料盒内保存2年备查;同时半岛·综合体育,按照相关规定严查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等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情况;鼓励作坊废弃易长霉的旧竹筐,更换塑料周转箱。
武汉市江汉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饮食文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作坊提升改造也是需要耐心的,要和他们多沟通,多换位思考,研究出可行的提升措施,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之,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改。”据悉,该局下一步将对湿粉面作坊提档升级的做法逐步推行至其他食品小作坊,并引导辖区食堂等大型餐饮企业优先采购有标签、不裸卖的食材,同时对无证、违规经营的作坊将依法从严查处,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武汉市场监管部门还提醒广大餐饮单位和消费者,作为原料的粉面制品,若储存不当或放置时间过长,容易变质,甚至滋生有害微生物,产生米酵菌酸等生物毒素,导致食物中毒。高温季节不能长时间裸露放置,一定要注意密封冷藏保存,充分加热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