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andao sports!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企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半岛综合体育工业园88号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13800000000

半岛官网除了“体育大年”2024体育产业还能怎么玩?

发布时间:2024-04-27 00:07:07人气:

  半岛官网除了“体育大年”2024体育产业还能怎么玩?《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踏入2024年,中国体育产业在全新“体育大年”的发展,让行业充满憧憬。2024年体育产业的“新希望”在哪里?2023年12月29日新年前夕,第145期节目前瞻2024。参与的三位“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众辉体育副总裁、星淏体育总经理李宏亮,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盛意体育总经理罗冉峰。

  张闻:上期节目我们开心地回顾了对体育产业而言“铆足劲儿”前进的2023。今天,我们又站在2023年的尾巴上展望2024年。说到2024,我下意识想说,“又是一个传统的体育大年”,然后我马上意识到,由于各种赛事延期,特殊时期之后的每一年其实都是体育大年。2021年有东京奥运会和欧洲杯,2022年有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2023年有在我们主场举行的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还有一连串的世锦赛。2024年,奥运会和欧洲杯又回来了。每一年都是“体育大年”,会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吗?

  李宏亮:我个人对此比较乐观。第一,我亲身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发现在两个不同的“后奥运”时代,大家的反应并不一样。2008年奥运会后确实感到有一两年对大赛的疲劳感,而2022年冬奥会之后却不太明显。大家可以看到2023年的大赛还是吸引到大家的热情。我相信是前后两次奥运对比,大众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以及体育市场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第二,从产业人的角度来说,我会对欧洲杯和奥运会稍作区分。欧洲杯没有中国队参与,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营销战场,涉及到版权、广告等层面。而巴黎奥运会不一样,中国代表团会牵动国人的心。其实这些年来,大家都比较容易被一些体育精神感动,对于奥运会这种有“自己人”参与的赛事,我相信大众的关注度也会很好。

  综合来说,我认为2024年可能会形成“B端疲软、C端亢奋”的状态。上期节目我说过,2023年中国体育市场复苏、但是体育营销的热度没有相应地走起来。2024年商家在营销投入方面也可能会保持谨慎,成功控制的思维比较明显,跟往年的奥运可能会有所区别。但是在大众层面上,奥运的热度应该还是会比较显著。

  张闻:我也有相似的想法。第一,过去几年每年都有赛,加大了一些体育明星亮相的频率,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脱离“大年”就消失了。所以观众对体育明星的关注有持续性。

  第二,正如我在上期节目提到,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分众领域都在形成粉丝群体。这批粉丝对相关项目的关注也是持续性而不是爆发性的,2024年肯定是他们尤其关注的节点。

  第三,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导致一部分新秀提前被推出来了。他们在2021年闪耀,2024年仍处于巅峰期,相当于有一个世代交替提前完成的红利存在。这会帮助到2024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有些老将又会因为2021年参加完奥运后,发现再坚持三年还有机会再战一届,于是也推迟退役时间。这些有名气的老将同样也成为体育迷长线关注的对象。综合这几点来看我对2024奥运年的体育关注度也比较有信心。

  罗冉峰:我的看法相对朴素一点,只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半岛全站。过去三年的体育大年,绝大部分国内体育爱好者只能远观而无法近距离接触。今年没有这种限制了。如果大家很向往巴黎的浪漫情怀,或者对德国足球的严谨性情有独钟半岛全站,现在有机会去现场感受。这是跟前几个体育大年很显著的不同半岛全站。所以刚才李总提到C端态势积极,我觉得可能会在体育旅游方面有所体现。

  张闻:回顾2023年时,我们说到体育行业复苏是从赛事市场开始。当中包括大赛,也包括职业性的赛事。像中网、上海大师赛、花滑中国杯等过去每年都会造访的比赛,在2023年都会回来了。2024年也有同类的赛事回归,例如F1中国大奖赛。对于2024,李总认为有哪些新赛事的回归值得期待?

  李宏亮:我关注的有两项。一项是NBA中国赛,听说国内已经有两三座城市在申办。另一项是ICC国际冠军杯。近几年赛事主要在美国举行了,2024应该有望回到国内。或者说其他类型的欧洲俱乐部中国行会在2024夏天重新铺开。这两项篮球和足球赛事应该会比较有代表性。

  张闻:确实,2023年的篮球足球相关赛事或者活动,更多的是由球星来拉动。例如阿根廷国家队访华,大家关注的实质上是梅西访华。又例如篮球主要是明星访华。2024年,作为一个俱乐部整体访华的活动应该会增加。所以对于2024,我们既期待大赛,又喜迎更多职业赛事回归,似乎赛事市场继续非常乐观。但近期CBA开赛后,似乎上座率跟2023年初恢复观众入场的那段时期有些区别。会不会是逐渐复常之后,CBA、中超市场渐渐从那种大家踊跃支持回到一个跟往常类似的状态呢?

  罗冉峰:我觉得这要联系到李总上期节目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职业足球篮球俱乐部经历过去几年的考验时,越来越重视俱乐部文化建设,包括怎样为球迷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他们长期支持俱乐部。另外也有想办法通过周边产品等形式增加从球迷群体身上获得的收入。赛事恢复的瞬间增长红利结束之后,在以上方面做得越好的俱乐部,越有机会延续刚恢复观众入场时的热度。

  另外,如果就整体数据而言,2023年中超的上座率其实还没达到2019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中超本身有过一个更高的高度,我们现在还处于重新追回这个高度的状态。既然我们过去能达到这个高度,那么实现回归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至于是不是2024年实现,就看赛事以及上期节目提到过的国字号球队的表现质量了。针对中超本身,我还想专门指出,去年有六座专业足球场出现在中超,给球迷带来了更好的气氛。我觉得这些球场对应的主队应该有希望保持较好的人气态势。

  李宏亮:CBA的情况我这样看。第一,俱乐部的会员运营意识和能力都增强了,死忠粉丝正在增加。这可以从季票销售的情况看出来。这是一个乐观的点。第二,现在的CBA观众结构又有一些微妙的变化。青年男女之间、同事之间看球的比例增加了,用流行语来说叫“看球搭子”。看球都能形成搭子,意味着看球正在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球队输赢并不是最重要,而是有一个相聚的空间。第三,现在有的CBA主场,粗略一算有四分之一的观众是亲子观众。过去三年青少年体育培训蓬勃成长,无论青训是否培养出专业运动员,但肯定正在培养专业球迷,这就形成了篮球赛事市场的长远发展红利。

  综合这几点来看,我觉得要是以前球队上座率取决于成绩,那么以后会更多取决于俱乐部的会员运营能力。

  张闻:我发现足球领域也是这样。2023赛季北京国安的亲子年票上架后很快就卖光,我觉得今年俱乐部可能也会对亲子观众群体加强关注。小球迷加入进来,自然就是未来的希望。另外无论中超还是CBA,球迷是能看出来俱乐部今年是不是想好好干。俱乐部的心气会影响到运营效果、继而影响到上座率。

  张闻:刚才主要聊职业体育,我们再来关注大众体育。在我们节目里,我们关注大众体育的比例一直很高。露营聊了不止一次,飞盘则分别聊到怎么火和为什么不火。两位预测今年会有什么大众运动的赛道可能会火起来?

  罗冉峰:我个人推测两个项目。第一是棍网球。棍网球已经成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项运动目前国内有推广方在做,尤其是联动江浙沪地区的一些高校做比赛。如果能得到奥运红利加上一些社交网络推荐,棍网球有可能爆发。另一个项目是卡丁车。卡丁车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没有真正火起来过。但这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很快,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意味着开车的人多了。群众对驾驶乐趣的认同让卡丁车也增加了爆发的可能性。

  张闻:我觉得2024年的新兴运动既是大家比较容易参与、具有大众健身的性质,同时又跟奥运竞技略有关联。像攀岩、滑板这些被称为“城市青年运动”的项目,我感觉有机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国选手在这两个项目也有争取奖牌的能力,有可能展现出一些引领作用。

  另外我觉得奥运会还会让大家认识到更多水上运动,例如帆船。巴黎奥运会的帆船项目有很大变化,RSS帆板被取消,增加了水翼帆板。后者比RSS速度更快,时尚型也强一点,所以有机会以时尚、刺激的元素去吸引参与者。

  李宏亮:我也十分认同滑板这个项目。现在滑板青少年培训发展得比较突出,同时这个项目也可以很好地跟互联网短视频形态结合。

  另外我还觉得随着跑步市场扩容,跑者的追求也在升级。越野跑可能会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细分品类。那种百公里距离的越野赛事,在大家已不再满足于公路跑步的趋势下会有新的发展。刚才主持人还提到攀岩,让我想起一项叫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的赛事。大家以团队形式参加越野、攀岩等项目,在云南那边山清水秀的地方比赛,感觉会日益受欢迎。

  张闻:上期节目冉峰提到过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五万亿的目标。2024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年。目前行业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挑战?

  李宏亮: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场馆不足。就体育运动来讲,场馆是刚需,但是国内的场馆供给水平还受到限制,尤其是市区场馆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学校场馆又不对外开放,一系列的场馆供应问题影响到我们的体育消费,存在一种“卡脖子”挑战。

  另外,整个体育用品行业的库存危机有点若隐若现。2011、2012年左右的时候,国内体育行业曾经经历过痛苦很痛苦的去库存过程。我当时在李宁,体会特别地深。现在十多年过去,体育用品行业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增长。大众健康意识提高带动了装备消费,品牌、经销商自然地就会增加货物储备。但总有一天会遇到一个饱和状态,库存挑战就来了。库存挑战是周期性为题,避免不了。

  最后,进入到体育产业的体育之外人才比较少,有可能约束到体育产业大目标的实现。体育产业的五万亿不是单靠体育的东西,而是要发挥体育的破圈效应。例如体育旅游就不能让体育人经营,得让旅游人经营。更多的外部企业、外部人才参与体育,实现五万亿才会更水到渠成。单靠狭义的体育领域实现五万亿产值压力比较大。

  张闻:是的。另外,实现五万亿也不能光靠头部赛事和所谓的高消费客群,还需要体育深入到大众的毛细血管。过去两三年,村超、村BA的破圈,就是体育深入到村际这一毛细血管后发挥出了很大的力量。那些更加贴近大众的体育形式,未来有希望聚合成很强的拉动力量。不过现在社区体育、村际体育只停留在点上破圈的水平。如果它们能连成网,就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接近五万亿目标。

  李宏亮:社区、街道、农村的力量都发挥出来,其实就是全动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还需要一个全民组织体系去支持。

  罗冉峰:我个人的目标非常简单。2023年我的工作重心几乎完全落在广东,没有感受到全国范围内体育产业在复苏之年的动态脉搏。我希望今年可以以一些调研、走访的形式去更多的新地区探索,尤其是西部。

  张闻:我自己的规划是再深入了解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如何在一个转型时期被培养出来。2020年,我台曾有一个叫“体育之乡”的策划,我们深入到全国不同地方——如举重之乡、体操之乡——了解为什么当地能短时间涌现出一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

  我们知道,基层体育培养一直有体校这种体制。但现在在一个大转型的背景下,有的项目的人才培养变成了市场化为主,通过培训机构孕育未来的人才。传统体校和市场培训怎样结合?晋升机制如何重塑?这是我想在2024年研究的话题,让我们在关注明星的同时也关注明星产生的过程。

  李宏亮:我们刚创立了一个青少年体育器材装备协会。过去我们无论是在IPO的过程中还是其他项目运作的时候,都发现幼儿体育器材市场存在很多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3-6岁幼儿的器材没有明确的产品标准。我近期拜访了北京市幼儿体育协会,就了解到国家对于小篮球有4号球、5号球、7号球等尺寸,但4号球是国内原创的尺寸,国际上没有这个规格,所以4号球的质量大小现在都还没有统一标准。我们正在想办法推动市场更规范,所以就要解决这些标注难问题。不仅是篮球,其他项目我们也希望参与进去。

  2024年5月体博会,我们会做一个器材装备板块。我现在所服务的星淏体育也会有产品正式亮相。总之2024年通过赛事和产品两块业务,我们想给青少年运动做更多的保驾护航。

  张闻:今天我们畅聊2024,整体的感觉是大家都有很明确的想法。无论是预期还是规划,大家都表达出了对2024的期待。现在我已经忍不住在想,2024年底的三人局,我们再聚在一起,庆祝去年的收入。祝大家都心想事成,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