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址质量接轨国际一流服务跟上时代潮流 上海英文学术期刊获突破性进展如果“25“这个数字并不能人觉得兴奋,那么截至2017年,上海被SCI、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已增加到17种,影响因子位于Q1区的增加到6种——《细胞研究》《分子植物》《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纳微快报》《亚洲男性学杂志》《运动与健康科学》等影响因子靠前,已跻身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一流期刊行列。也就是说,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海英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成为上海期刊新的品牌。
晚报就此专访了《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中国激光杂志社董事长杨蕾、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三位在改革中奋力前行的出版人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来谈谈经验和体会。
在上海,有一本以英文发表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和简报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0年,1999年被SCI收录,2002年公布第1个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自2006年起其影响因子由2.0不断攀升,2018年最新IF是15.393,稳定在国际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杰出期刊行列,并已连续三年超过国际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和Molecular Cell(《分子·细胞》)。是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之一,也是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探路者。
这本杂志叫作《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下称CR),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十多年来,从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内影响力微弱的四区期刊,一路攀爬,到位居世界杰出学术期刊行列,实现中国学术期刊界及广大科学家们多年的梦想,CR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党生博士说,”影响力的逐步上升,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人才战略为核心的发展策略。”
“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CR主编,我本人也是在2006年回国,担任CR的常务副主编,全面负责期刊的学术工作。我们当时给CR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要朝国际一流期刊的水平冲击,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提高刊出文章的学术水平,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职业编辑方式。”现今,CR编辑部现有专职科学编辑5名,平均年龄40岁以下,均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其中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后2名。
为了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研究论文,CR还拓展建立了论文发表的“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旨在为国内外优秀的原创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提供快速审理的服务。李党生介绍说,他们最快72小时就可将审稿意见返回给作者,论文经过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在CR上快速发表。其中,“绿色通道”是指当作者的文章在国外权威期刊审稿当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审稿后要求大修或者退稿时,若作者修改有困难,作者可以将该权威期刊的审稿意见及其稿件一并发给CR,CR的专业编辑团队可以根据已有的审稿意见给作者快速答复,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审;“快速通道”是指由于某领域科学研究的竞争太激烈,作者希望能率先发表,但该文章未在其他刊物送审过,这种情况更加考验编辑的独立判断能力。同时一旦决定送审,还要能够请到科学家帮忙快速审稿,难度相当大。“因为有专业的编辑,通过这两个通道,近年来CR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成果,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党生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科技期刊的小散弱是阻碍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从入行以来,深深觉得一定要从我做起,试图打破这个困局。”作为中国激光杂志社的董事长,杨蕾1998年进入科技期刊界,从底层编辑做起,从栏目编辑成长为责任编辑,再到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主任,最后在2009年她主持了中国激光杂志社的转制——从研究所下设的编辑部成为独立法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编辑人向现代传媒人的重要角色转换。杂志社目前拥有6种高端光学专业学术期刊,打造了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期刊集群,成为我国光学学科走向国际的重要窗口,而她和她的团队是国内专业学科集群化领跑者。
据统计,我国和光学相关的科技期刊约有50种,共有出版单位34家,其中1家出版单位拥有3种及以上期刊的只有2家,占5%;1个出版单位只出版1种刊物的有25家,占74%。“这样的出版单位一般都是非独立建制的编辑部,就出版力量来说相当单薄,由于人数较少和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很难有能力完成从编辑到出版及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对于期刊的学术交流和传播,推动力严重不足。”杨蕾介绍说,为了改变单兵作战的出版模式,更好地传播我国学者的科研成果,激光杂志社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探索集约化的办刊模式,以自己出版的《中国激光》和《光学学报》等龙头期刊为牵引,开始筹建集群化的光学期刊群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经过多年努力,从早期的不到5家编辑部响应,逐渐得到了光学同行的广泛认可。“到目前为止,已组建了一个跨20多个省市,跨20多家主管、50多家主办单位的“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不仅汇聚了国内几乎全部的光学期刊,还自主建设并运营了中国光学期刊网,“这是光盟的共同出版发布平台,目前的流量达到毎天浏览30万次,进入全球光电网站排名前1%。”
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钠,在担任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的这些年里,她也推行集约化管理,将旗下期刊从最初的6种增加到12种,其中4种英文版已经成功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影响力不断扩大。在采访中她还尤其谈到,“这几年数字版收益在上升,前景较为可观。”在秦钠看来,数字化、融合发展是不可逆的潮流,期刊社一定要置身其中抢抓机遇,在坚守传统期刊出版内容质量优势的同时,也要摆脱纸媒期刊单向传播这样一个短板,不断试水多元化出版模式。
2013年,上大期刊社启动“优先出版”计划,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所谓“优先出版”,就是将旗下所有编辑完成但还没有到出版日期的学术刊物,先在网刊上推出全文。“我们做了调查,优先出版之后,纸质版的发行量最多下降百分之十,但换来的是更及时的传播和更高的引用率,还是值得的。这也是学术期刊将来的趋势。”秦钠这样说。
2014年,上大期刊社面向作者和读者推出了按需印刷、按需出版服务。有读者对某一个专题特别感兴趣,提出要求之后,编辑部就会把散见于各期刊物上的相关文章集结出版;有作者要参加国际会议,希望能把自己近年来在某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集成一本册子,编辑部也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2015年,在《社会》英文版网站上他们开辟了作者、编者、读者互动社区......“我们要引入互联网思维,更多考虑作者和读者的需求,不仅生产内容,更要提供服务。”在秦钠看来,国际化不是要办更多的英文刊,而是要让名人名文通过刊物走出去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传播得更快更远。
如今,上海大学期刊社与国际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共同合作出版4本刊物。受众通过施普林格网站的相关链接可以直接访问该刊的电子版,所有文章被点击后获得的收益由双方共同分成。 这种“订阅”模式为期刊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我想通过《社会》、《社会》(英文版)、《社会学评论》(英文版)三刊打造社会学专业期刊亚洲轴,通过专业期刊平台,汇集国外优秀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对话,让中国经验、中国实践走出去,逐步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在秦钠看来,学术期刊只要把内容做好,就一定能够坚守。这种坚守不是死守,而是在创新中坚守,要融入到新的发展潮流中去。(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199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4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6年任Cell《细胞》杂志副主编……带着如此辉煌的履历毅然回国,李党生说做《细胞研究》的常务副总编12年,他很有成就感,最有成就感的是“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成功地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把他们的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出来”。深耕CR十余年,只因为他知道,中国科学家们迫切希望国内能有一个被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可的高端平台,只因为这样的平台能给中国科学家争取话语权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
科学家往往会选择最好的平台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既是对自己科研水平的证明,也是获得最广泛影响的途径。如果我们的英文学术期刊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就容易导致不少一流成果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失去了大量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并最终影响我国在科技议题设置、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话语权。可以说,学术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应该有更多一流英文学术期刊,发挥催生科技创新和孵化学术成果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平台和展示中国科研实力的窗口。(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