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运动与健康范例6篇现代医学研究统计显示:在我国肺癌、肝癌、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处于高发病的前几位,其致病原因是运动不足、饮食过量,和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特别是摄入过量的动物性脂肪所造成。而运动不足和不良生活习惯都属于生活方式上的问题。所以说现代人的健康问题与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要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交通更发达,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家用电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体力劳动大为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不有意识的加强体育运动就会导致运动不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现今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饮食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吃得好喝的好,然而由此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疾病成多发态势。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导致心理失衡,而由此产生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如精神紧张、失眠、记忆力下降,疲劳等。长期的心理疾病又会导致生理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何促进身心健康减少疾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促进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谓身心合一。体育运动可有效地增强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身患身心疾病的人,通过多年的体育锻炼,减轻了体重,降低了血糖、血脂,血压也有了很好的改善,增强了体质.人也变得更开朗、更自信。
体育运动是一项直接参与运动的活动过程,而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太极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长跑、登山等。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促进智力发展。因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作用,提高的感知能力,使大脑思维更灵活、反应更迅速。
可以直接感受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这对和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的户外运动可以大大提高对自然及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许多体育项目属集体项目,且对抗性较强,经常参加这些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及协作意识,还可以培养人的勇敢及拼搏精神。运动可以使人们更健康、更勇敢、更富有活力,同时也使人更拥有自信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交往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人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忧郁、孤独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可谓久郁成疾。而体育运动是一项及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快乐运动,有较强的趣味性。许多体育项目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并需要大家的配合共同完成,通过参与这样的体育项目可有效地增进人们间的交往与沟通。另外,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们以健身与快乐为目的,彼此间没有利益间的冲突,因此在谈话及交往过程中会十分的轻松友好,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亲近感,增加友谊。这既改善了人们的心情,也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而这种交往对人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紧张和孤独感。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在工作时心情紧张,情绪低落或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超出个人负荷时,生理和心里都会产生疲劳。生理上的疲劳可以通过适度的休息,及增加营养就可以消除。而心理疲劳大多是因为长时间的脑力工作或长时间处在一种较单一枯燥的环境,缺乏愉快、轻松的氛围,给人以压抑感,使人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而导致。而大多数的心理疲劳会使人产生植物性神经紊乱导致失眠、乏力,食欲减退。因此,心理疲劳不同于生理疲劳,单靠休息是难以消除的。它需要人为地去改变环境,创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变换一种工作方式。而体育运动就可以满足以上条件。首先体育运动大多在户外进行,使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花卉和绿色植物可使人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轻松、快乐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根据神经兴奋学理论,当在运动时主管运动系统的中枢神经高度兴奋,而大脑皮质的神经如主管记忆、思维的神经会相对抑制,也就是说得到休息。因此,体育运动可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劳,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增进食欲。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长跑、自行车、游泳、登山、舞蹈等。我们每一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两种以上运动项目常年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半岛官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心脑血管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体现在体力活动不足和营养过剩等方面,这也是诱发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力活动是增强体制、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最积极有效的方法。
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逐步的体会到体育活动对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体育活动意识明显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28.2%。然而,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大众健身运动中尚存在许多误区,运动科学健身科学知识有待进一步普及,运动健身的指导仍需不断加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证实,科学的运动健身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降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几率,延缓衰老过程,使人延年益寿。
运动可以全面提高的机能,使身体保持合适的体重,对心肺功能、运动系统、免疫功能和身体形态等产生良好影响。心脏和血管所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人的生命线,呼吸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氧气,是这个生命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死亡有40%-50%是因为这条生命线被切断所致。多参加运动可以使心脏更强壮、使血管更粗更有弹性、改善血脂、降低血压、提高循环呼吸功能。
运动是对机体的一种刺激形式,因此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良好影响,表现为增加自然杀伤细胞数量,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对某些细菌的特殊抵抗作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有锻炼习惯的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感染疾病的人数和比例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免疫功能也受到营养、心理和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础上,经常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是提高防病治病的最有效手段。
运动可以增强自信心,赢得比赛战胜了竞争对手,无疑增加了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肯定。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也是对自己运动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别人比你能做到,和自己过去比,你还能做到。通过体育锻炼,肯定自己的运动能力,这种肯定使人在面对其他挑战时,具有更强的自信心。
人的寿命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有的人活的更长久,有的人早于他人先逝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人力能左右的。但是,只有和自己比,经常锻炼的老年人更长寿,而不锻炼,就会损失本来属于自己的有生之年。
老年人的锻炼需要因人而异、适度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把握运动的度,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有些老年人,走过了生命的大半旅程才下决心开始锻炼,这并不能说晚。但需要提醒,改变生活原有轨迹的努力,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体育锻炼不是劳作,而是快乐的追求。运动时刺激大脑内类似于吗啡作用的物质分泌,所以运动后可以体验到一种享受的感觉,这是体育锻炼的内在推动力,不喜欢运动的人感觉运动是个负担,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通过坚持体育锻炼调动起这种体验。
亲近大自然、新鲜空气和阳光,享受亲情、友情和团队的支持,很多与运动有关的外在因素推动锻炼的人们享受快乐。
安排体育锻炼计划,就如同安排一个感受快乐的时间表,让运动快乐预期而至,健康不会远离,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也会陪伴左右
运动有益健康,使质好,还使人少患病。晚患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减少20%―30%,不爱运动的人寿命大约减少三年。
心脏病和脑卒中都属于循环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的最大杀手。中国目前近40%的人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病。循环系统疾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有效预防,包括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心脑血管的发生多数始于血管狭窄,造成心脏和大脑的供血能力下降,血液供应的障碍可以进一步造成心脏和大脑组织的损伤。这些病变的急性发作常常表现为心梗和脑梗。
血管狭窄是一个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的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血管狭窄的发展更慢,应对心脏和大脑缺血急性发作的储备能力更强。因此坚持体育锻炼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和必要措施。
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肌肉和韧带等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系统发生的常见病是是骨质疏松症、骨关节退行性变,及肌肉组织的萎缩,这些变化使运动功能降低,轻则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重则发生骨折、身体活动障碍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隐匿的疾病,只有在发生骨折时才显现其严重的危害。骨量丢失是人衰老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不可逆转,但是可以通过运动等措施拖延其发展,预防骨质疏松症过早发生。运动刺激骨骼生长得更加强壮,经常运动者骨密度更高,在年轻时储备更高的骨量,可以有更强的耐受力,应对增龄性的骨量流失,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工作千头万绪,手段多种多样,但归其根本,我们在倡导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两条原则: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科学。
身体是的本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否则一切都将是徒劳。有一个比喻可以形象的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将身体看成1,而金钱、地位、子女、房子等都看成0,只有1健康的存在,那么才有后面的若干的0,如果没有了1,再多的0也将代表不了什么。虽然这个比喻很通俗,但它却深刻反映出健康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逐步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健康的基础层面上,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已经提出了三维健康观,即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合理的膳食、运动量等是通过运动来获得健康的主要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考虑到“量”的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否认某种方法在对促进健康上的作用,但要控制好“量”,否则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关于体育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目前,较统一的解释为“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其中身体运动是基础,促进身心发展是目的,文化活动是形式。根据体育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体育分为三大类。1.竞技体育,其以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为目的,在比赛中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极限。2.大众体育,其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3.表演类体育,其以促进经济发展、公益等为目的。我们常说的学校体育可以归类到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去。体育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育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调查,大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分别为29%和13%,且呈现每年稳步上升趋势。分析其成因,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原因:1.缺乏体育锻炼。2.不良的生活方式。作为个体来说这两个因素我们都可以人为控制,但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律能力严重下降,对于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课余时间基本都花费在打网络游戏上,每天休息时间较晚,不进行体育锻炼,连每周一至两节的体育选修课也不去上。正是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学校加强考勤管理制度,对旷课达一定次数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其次,学校将可以组织学生跑早操,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28%的学生吸烟,其中男性占据了绝大多数,女性仅占极少部分,在大学生吸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的烟瘾较大,每天吸烟量在一至两包,甚至更多。吸烟不仅危害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危害周围的人,可谓百害而无一例。目前,每年因吸烟引发的肺癌患病率逐年增长。适量的饮酒可以增进心血管血液流动,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但过量饮酒、酗酒对身体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难掌握住这个“量”,往往过量饮酒。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力度。同时,作为学生也要加强自控能力,尽量戒烟戒酒。
相关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龄逐渐趋于幼龄化,高校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大约有20%,多数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仍与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分数论成功”这个定式思维中长大,从小到大只知道学习,课余生活基本被各种补习班所占据,没有时间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都由父母来解决,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分数。这样一来当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自己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一些学生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增加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孩子逐步接触社会,慢慢适应社会,而不是做一个只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做的人。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最后,作为学生个体来说也要明确,我们唯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取得成功。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只要体育运动是科学合理的,在一定“量”的范围之内,其就可能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积极地作用,但过量运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严格控制运动量,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运动原理。
身体健康的测试指标有很多,但形态和机能是最直接、简单的指标。形态即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我们可以改变相关部位的肌纤维,从而塑造健康的形态。机能即的系统的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是促进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一种体育运动,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肢体运动,其内部多种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长期进行耐力练习能改善呼吸系统运输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能力。体育运动可以使各个系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
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断锻炼而得到提高的,体育运动则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同时还能消除由于不适应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些人会将它憋在肚子里,自己生闷气,最后导致身心都遭到了损害,而体育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多数采用运动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在球场上奋力奔跑、大吼大叫,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运动过后心情舒畅,自己心中的不快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性的活动都必须通过心理活动来调节[2]。心理活动是三维健康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任何体育运动中都会产生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好坏取决于体育运动的强度,当体育运动的强度适度时,可以使人兴奋,精力旺盛。体育运动的内在精神是努力拼搏、永不放弃,在一场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双方为了一分拼尽全力,永远不放弃,即使输了比赛也要让对手对自己竖起大拇指。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得到锻炼,其自信心、心理抗压能力不断提高,这在一些耐力项目、同场竞技项目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团队项目也能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在当今比较火爆拓展训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两面性,体育运动在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上也有两面性,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取其利而避其弊。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各部分机能,起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超负荷运动或者采用不科学的练习方损害人们的健康。因此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科学的适量的练习方法,当自我感觉运动强度较大时,可以进行一些小强度的锻炼或者停止锻炼,以避免过量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大学生也要摒弃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之适量科学的运动,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
[4] 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02-104.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针对体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通过知识、技术的获得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引起自觉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唤起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造就一副强健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特质基础。对于某一教材,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创设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导入课堂,然后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体验中自我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讨论交流、自我选择等,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在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的基础上自爱,正确地对待自己、别人和客观世界。另外在教学中,少进行单调的跑、跳、掷的技术传授,多安排些教学比赛和游戏,利用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可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些公平竞争机会,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在竞争中学会相互协作,通过竞赛一决雌雄,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失败,锻炼失败者的受挫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鼓舞成功者的斗志,建立信心、形成动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发展,在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自主和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阳光体育运动的发起是为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精神,而围绕广大青少年学生而开展的群众性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阳光体育运动包括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一)阳光体育运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 强健体魄”为目标。本运动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同时,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 强健体魄”活动,力争使部分青年学生在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达到更优秀等级。
(三)阳光体育运动以“每天一小时”,养成好习惯为落脚点。本项运动为了促使85%以上的学生达到健康体制,发出号召,促使广大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四)阳光体育运动方式上与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在保证体育课实践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同时,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五)阳光体育运动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但由于网络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半岛官网,加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精力忙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家庭成员一起户外活动的时间、机会相应地大大减少,因此,要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从生理上看,青少年青春期由于激素大量分泌体征比较明显,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和提高身体能力、保持体形和美化外表。经常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加速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加速造骨过程。运动时骨骼所承受的适度压力,可促进软骨板的增生,加速骨的生长。在室外运动时,日光的照射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增进成骨活动,并使骨质坚实。青少年经常在户外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也大大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集体体育活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得更多的养分,有促于促进大脑的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提高大脑工作的效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大脑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此外,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成材的物质基础。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日渐活跃,感、独立自主性、对客观事物的辨别能力逐渐提高,自尊心、自信性和好胜心增强,因此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活动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正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经常进行集体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在活动中尽情的游戏、运动和竞争,不仅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尊重。还可以从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
在体育运动中,伴随着运动的激烈进行,个体要经历情绪的波动起伏,有胜利时的喜悦和兴奋,也有失败时的忧郁和着急,而且各种心态经常交错出现,这就要求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必须及时调整心态,用情感的动力去调节自己的能力,保持动作与情感的协调~致,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特别是在激烈的运动中,人的情绪往往更难控制,而体育运动游戏规则的权威性能促使运动者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逐渐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另外,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落、犹疑等心理,也有来自外界的,如地理、气候环境和运动场景的复杂多变等。为实现目的,就必须承受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各种压力,努力克服困难,消除障碍。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逐渐扩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空间,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再者,在体育活动中,要求参加者必须遵守同样的体育规则,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使群体具有更有强大的竞争力。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这种公平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对进入教室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这种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及行为必定会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并且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与他人合作、竞争的能力。同时,体育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也都证明了体育运动对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使自信心增强。
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联合进行的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在学生在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肥胖与超重继续增加,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并且与2001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肺活量水平下降;速度、爆发力、耐力水平迸一步下降,令人忧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质下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让人担忧,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在学校期间感到“疲惫”、“厌学”、“郁闷”、“紧张”、 “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
对于学校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学校,因而学校体育课的开设、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变的非常重要,但是,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少场地和器材,为了节约器材或为了避免伤害事故,干脆不开设或少开设一些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以至于学校只是象征性的上体育课,单调枯燥的课程活动很难吸引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出现很多学生“喜欢运动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网络作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给他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内容丰富,网络活动随意。青少年好奇心强烈,自控力薄弱,长期上网,极易造成认知的困惑与惰化;然而,身处网络,以情感为纽带的人际依存被入机关系所取代,网络中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时真时假的交往,严重影响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淡化了他们与社会、与他人的交流,使他们失去了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现实情感日趋冷漠。网络言行的自由化造成青少年自我约束力下降,自我意志丧失,导致网络攻击、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网络等问题行为与日俱增。
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保障,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并经常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理论和技术水平,不断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修改或增补现有的《义务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首先应把体育课和校内课外体育活动课以立法的形式体现出来,尤其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在课次上明确要求,任何人不得占用;其次把学生体育课成绩(学习或参与的态度等)和身体素质提高程度(进入学校之初和结束对比)按一定的比例列入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立法。硬性的法规会迫使学生重视、适应、习惯,会使学校转变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大踏步迈进。
体育课的质量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认真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方案。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贵任感和敬业精神,按照“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行体育教学,保证体育课中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要求体育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更要注意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及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驾驭不同体育健身器材、适应不同体育健身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到两项锻炼技能。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科学健身理念”的培养,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体育教师进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对参与课外活动辅导的体育教师按相应时间计算其工作量,确保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同成立全国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细则,领导和组织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组织本地、本单位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l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其次,学校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强烈的健身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之半岛官网,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利国利民之举,并已经在全国广泛地健康有序地发展之中,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全民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正蔚然成风,从而促进了我们社会更加和谐、健康、美丽。
[2] 王艳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省农村中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9).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据教育部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总之, 高校每年因承受能力差、情绪脆弱、神经衰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增加, 轻生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亚健康往往首先表现在个体的身体上,即躯体亚健康。因为躯体亚健康的体征表现较容易被个体自身所体验和理解,也容易被他人所识别。躯体亚健康总的特征是持续的难以恢复的疲劳和周身不适,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不支、虚弱、头痛、困倦疲乏、胸闷胸痛、机能下降、功能失调以及月经周期紊乱,还可表现出睡眠障碍。
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念头等。
突出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使个体不能融入群体,不能获得群体的援助,出现孤独、冷漠、猜疑、自闭以及行为偏离,还可能诱发种种身心症状。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由此很容易受到社会默化、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心理的影响,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行为偏差。认知方面的亚健康所带来的危害通常与以上几种亚健康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心理亚健康。近一段时间频见报端的大学生事件正是认知方面亚健康危害的突出体现。
目前,进入高校的学生是多是80后期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营养过剩、以我为中心、在家受保护过度,一旦远离父母和家乡,加上气侯、饮食等不适应,总感到每天活得很累很烦,有时参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后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过度收缩,在消耗肌肉内能物质的同时体内产生若干乳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如果这些废物在肌肉内超过限量,就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使人产生疲倦、乏力以及不愉快的感觉,长此以往,亚健康状态便会产生。
有些高校学生长期潜心苦读,甚至挑灯夜战,脑细胞产生疲劳,人的头部虽只有整个躯体的二十二分之一左右,但它所消耗的氧和营养却占了人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一, 由于阅读和书写用脑时是站着或坐着,在较长时间内血液要源源不断地向大脑供应营养和氧气,再不断地将脑细胞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质又通过血液带走,如果时间过长“供”不足而“废”有余,就会出现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或改变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迫使他们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再加上目前高校扩招导致的校舍紧张,学习、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容易使人烦躁、心情郁闷,这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压力过大、心理障碍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当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按时吃早餐甚至不吃;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不吃主食,只简单地吃些零食,导致她们营养严重不足;还有部分大学生有不良的生活嗜好,喝酒、抽烟,自控能力不强,沉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活动,学习、生活没有规律,导致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年轻的资本、惰性大,无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学习负担,现实的竞争与压力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不够,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的循环系统、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身体协调发展,体态端庄,提高健康水平;在户外锻炼还具有保健作用(如阳光照射的保健作用,对大脑和眼睛等的保健作用,以及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体育锻炼的保健效能,在某些方面比药物更有效。同时,还能使大学生了解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大学生学业任务重之压力大,使心理紧张度增加。研究表明,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能促进大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促进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运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情感上的“渲泄口”,对于单恋和失恋的大学生,运动可以转换他们的这种情绪,每一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压抑、不满、怒气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将它压抑下来,必将对身心造成伤害,体育运动能使这些不良情绪得以渲泄。运动中,大声的喊叫、激烈的动作,大量的出汗,胜负竞争的兴奋,都可以提供一个公开、合理化的渲泄口,通过运动升华与转移某些不良的情感,从而改善情绪的亚健康状态。同时,由于运动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腺素分泌增多,这就使人觉得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比赛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通过拥抱、拍拍肩膀,对对手掌或握手等身体接触来表达友好、友爱之情,这种特殊的交往不分感情深浅、身份高低。此外,体育运动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同伴,在运动过程中,伴随有激烈的、对抗的竞争性特征,参加者会努力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而对锻炼者的社会适应有所帮助。
[1]宗继军,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张杏波,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群体干预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4]张文华,刘岩,试论体育运动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4年第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