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andao sports!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半岛综合体育工业园88号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13800000000

半岛网址体育与健康范例6篇

发布时间:2024-08-15 22:29:22人气:

  半岛网址体育与健康范例6篇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与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半岛网址体育与健康范例6篇(图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当今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体质下降、近视和肥胖增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等。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和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而造际障碍。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健康的心灵。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促使身心和谐发展。

  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2l世纪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天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健康的体魄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

  随着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健康课程应何去何从?是目前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增长。尤其我国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和速度、力量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常见病有所下降,城市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也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呈停滞和下降趋势,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增长较快,近视率居高不下。另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现在我们的体育教学现状受过去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影响。还是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设置的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评定标准及等一五一十照搬性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并把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一股脑强加在学生身上,让其不断的重复练习,最终掌握动作技术,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是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旁协助让学生通过观察别人或小动物及教学图片等领会其动作技术要领,自身进行练习,掌握教学内容。其教学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虽然在动作技术的掌握和注意事项方面要好于其他学生,然而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动作的创新方面就相形见绌了。此种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其现状,使学生真正在健康成长基础上,学会几种体育保健知识,达到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及锻炼标准。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旧思想、旧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根据农村的实际条件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和卫生工作。”这充分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关怀,深刻地阐明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为明确的要求。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本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然能够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事实并非如此,就如上述事例所说我们的老师认真的上了体育课但他们只注重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而没有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我们就必须让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在没有运动项目划分。而是以技能、认识、情感、行为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并且选取一些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内容,如: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最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增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学习一些体育知识,力求把健康落到实处。

  使各级领导、学校校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摆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bandao.com,改变目前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现状。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搞得好与不好,在整体上虽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但最重要的还取决于领导、学校校长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教育观和人才观的问题;因此,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前提。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与综合体育素质如何,应该是衡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志。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活跃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展部分学生特长,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但绝不能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来代替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工作。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事例我们不难看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查中表明,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时,将怕苦、没有喜欢的项目和习惯列在前三位。这样严重的情况出现。而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学内容会产生兴趣的诸多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等,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大家都知道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也只有我们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好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课中去,从而进一步大体育与健康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工作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在传统学校体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总之,就如上述事例所说学生只是社会的附属,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塑造和完善的对象,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他们只能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恶和反感。就达不到锻炼设备体的目的和健康课程标准,要改变现状就我们可以学习上述别人的先进经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主对动作技术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并模仿性练习,这样就真正发展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过程进行体育训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就再不会感到“身顺心违”,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会根本改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因此,我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证适应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迫、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要每一个学生从学习中受益,除了上面几方面,其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体育作为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虽然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述方面的状况会得到积极、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反面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等方面,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保证决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就是幸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这段话提出了“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观点,为我们当今体育教学的改革指点了方向。

  结合相关的体育教育理论,反思自己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应包括“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方面的内涵。“身体锻炼”是指通过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来促进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方法来实现对学生身体的“保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保健能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与体育课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身体锻炼”与体育课的关系更为直接。

  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健康需要体育,这是笔者对“体育”与“健康”二者关系的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为学生当前和未来的身心健康而设立的,该课程的教学属于一种手段与载体,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是该课程的教育目标。当然,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依靠体育活动来实现的,体育活动要和学生的健康“牵手”并与之紧密结合,换言之,体育活动应该在“身心健康”这个教育目标关照之下展开。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既注重“体育传承”,又注重“健康促进”,所以,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让每一个学生不仅“体育好”,而且“身体好”,实现“体育”与“健康”在教学效果上和谐、完美的统一。

  “体育教学”要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健康,“健康教育”只有凭借体育的手段和体育课的时空才能走向有效。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譬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球类教学的目标总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打球”这一层面上,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球类教学就必须让学生通过球类运动的学习与实践,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进而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些运动项目并能理性地去认识它们,并把未来的生活中,把运动或游戏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使之为服务于自己的终生健康。而传统的健康教育只注重纯理论的传授,空洞的讲解犹如空中楼阁,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新课程倡导健康教学必须跟体育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例如,我校结合体育教学开展的“安全救护的演练”、“心理拓展训练”等健康教育活动,就变“纸上谈兵”的做法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实在在的操练,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它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这是流传于阿拉伯的一句名言。可见,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坚持体育锻炼,维护身体健康,应贯穿于人的一生。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的牵手,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现在”与“将来”都在处于运动的“正在进行时”之中,让学生“现在”与“将来”都拥有健康的体魄。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育教学必须针对他们当前的身体发展需要及健康问题去开展健康促进的工作。生活中有好多错误的认识来自于错误的感性,属于人们“想当然”的意识范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用正确的理性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头脑。要将有关健康、卫生、保健、安全、环境等与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诸如卫生习惯、作息、营养状况心理问题及困惑、安全防范、疾病预防、抽烟饮酒不良嗜好,等等,用恰到好处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逐步引导学生步入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道路。

  保健知识的传授应拒绝空洞无味、泛泛而谈,要讲究“针对性”、“信服度”、“行为化”等教育教学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组织教材、收集案例、构建知识。所谓“信服度”,就是说传授知识要重视科学依据,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要用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数据,赢得学生的信服,如针对当前初中生群体中个别学生吸烟、喝酒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就曾以身边一些鲜活的事例和大量的数据,告诫学生不要极早地与烟酒交上朋友。把握住了“信服度”,就能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谓“行为化”,就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对于教师所传授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这一层面上,还要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并且要学会付诸实施。

  如何利用体育活动实现“现在的健康促进”教学目标,体育教育专家毛振明认为,教师应致力于做好的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队列和体态方面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优美体态的形成及对审美意识的培养;二是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特殊时空,把体育课与课间操、课间活动等时间结合起来,做好养护学生大脑、眼睛和身体的保健工作;三是利用运动技能的练习发展学生的体能工作;四是利用体育课中的集体因素、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竞争的世纪。在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里,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人类来说是宝贵的,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美好理想的实现。而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现代人类生活中既涉及物质生活又涉及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育”国际会议,提出了“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七项中心任务[1]。1997年在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了联席会议,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运动的观点[2],促使了体育与生活、体育与生活方式有了更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不是健康”。而现代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痛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美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因此,健康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3]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处于不完全健康又没有患病的状态。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称为亚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会出现种种不适的感觉,主要表现在长期持续的身体疲劳、四肢无力、困倦、多汗;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易怒、失眠多梦、心慌气短、烦躁焦虑;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眼睛周围灰暗发青、减退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结果正常,因此,这些症状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如果亚健康状态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后果会导致健康状况的继续下降,直至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对生活方式,一本哲学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家庭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是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4]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行为,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它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活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0%来自病菌病毒,10%来自遗传因素,30%来自环境,50%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的一生中,生活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内容上丰富或贫乏,在领域里开阔或狭窄,在质量上提高或降低,在节奏上加快或减慢,都可能给健康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人类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占6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70-80%,发展国家也达到50-60%。科学家们认为,尽管有的人表面上死于肺癌,但他们的实际死因应是吸烟,吸烟这种行为选择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高达44.7%,而在生活方式中,不良消费类型又占89.1%。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神于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电视大会上严峻提出:大约到2015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现在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与延年益寿的保证;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各种疾病,严重的会危害和损害的健康与寿命,直接影响自己,间接影响他人的健康,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以及生活时空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稳定与发展问题。因此,如果要保障身心健康,首先要解除“自我制造的危险”的威胁,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倡导与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1世纪的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5]体育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但具有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和多层性,而且具有指导现代人在体育运动中实现“健康”生活、培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特殊功能。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密切,与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6]

  前苏联医学博士兹与诺夫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健康长寿公式:健康长寿=(情绪稳定+经常运动+合理饮食)/(懒惰+酒+烟)[7]。从公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和寿命与他的情绪稳定、经常运动和合理饮食成正比,与懒惰成性和烟酒成反比。健康的生活方式说到底只有4句线个字,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bandao.com,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现代社会生活中,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体力劳动的强度,如果再缺少运动,就会导致“现代文明病”的发生,影响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成年人中有60%―85%缺乏运动,而每年约有200万人的死亡原因可部分归咎于缺乏运动,仅在美国,由于缺乏运动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30万。有调查分析认为,发达国家每年约有10%的人死于缺乏体力劳动,缺乏体力活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认识到国际上的广泛公认[8]。

  不是任何体育运动都能增进人的健康,不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健康没有益处,反而还会损害人的健康。体育运动的科学性主要在于运动的长期不懈性和规律性。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人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体育运动的确是抵御“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妙药。人们在运动时,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逐步消除体内的脂肪。因此,运动是预防和消除肥胖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并提高机体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脂质在动脉管壁上的沉积,增加血管的弹性,保持机体的血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体育活动和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捷性,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力,这样就能减少成年人尤其是过胖的人患糖尿病的机会。体育运动能有效防止运动系统的异常,如骨质疏松、骨折和颈椎病等。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物质的运输能力,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而且能够加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增强人的新陈代谢能力,延缓衰老。同时人们在运动中可以加强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并能够为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压抑、不满等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的宣泄口。因此,体育运动也是消除情绪障碍,减少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9]。同时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不仅成为预防冠心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糖尿病、肥胖症等一些疾病中成为关键的治疗措施之一。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自信,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步行40分钟,对于消除紧张感、提高情绪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因此,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7]刘纪清,李国兰. 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18.8.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不是偶然的学习活动,它是有系统,有计划的活动,所以在现代化的整体护理过程中,可以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其中。

  护理评估的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料,而资料的来源可以通过病人及其陪同人员获得。病人及其陪同人员是直接接触的对象,所以在进行评估的同时就可以对病人及其陪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例如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护理对象的呼吸情况,有助于病情的诊断,同时,应告诉病人及其陪同人员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16――24次/分,如果过快或过慢均不正常。通过交谈,可以了解护理对象的日常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这时应该告诉病人及其陪同人员有关吸烟,饮酒的不良影响,如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饮酒与肝炎的关系等。对护理对象进行测量血压时,可以告诉病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以及引起高血压的病因和诱因与遗传、饮食、精神应激、肥胖等都有关。在进行护理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对护理对象的观察,沟通和交流等就可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使护理对象对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更详细的资料,而且还可以满足护理对象对医学常识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使护理对象更加信任护理人员。

  护理诊断是运用评判性思维分析和综合护理评估资料,从而确定健康问题的过程。在下护理诊断的过程中通过对护理对象叙述与疾病相关的原因来进行健康宣教。例如,护理问题“母乳喂养无效”的原因有(1)未充盈;(2)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和经验等。此时应对解决相关原因进行指导,如对原因(1)可以指导护理对象多进食营养丰富的汤汁类饮食,按需喂哺新生儿。而对原因(2)可指导护理对象正确的喂哺姿势,以及如何肯定婴儿在吸吮和吞咽。另外,在运用评判性思维和分析资料后,初步确定问题,应首先让病人确认其自身的健康问题,并引导病人叙述相关疾病的认识和看法。例如病人有吸烟史,可以引导病人自己述说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性,可对其做相关的补充,这样通过病人自己参与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讨论,可以更好的进行健康教育。从而使护理对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计划是系统的制定护理方法和过程,其目的是要确定病人的护理重点和目标以及将要实施的护理措施。而健康教育也是一个有系统,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制定护理计划的时候应该同时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措施和方法等。因为健康宣教及时合理,可以使护理对象在治疗时积极主动的配合,有利于护理目标的实现。例如,对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计划是使病人的血压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那么就应该对病人进行与高血压病因,饮食,以及正确吃药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这样有利于高血压病人在病程中与医护人员紧密配合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既有利于病人的恢复,又有利于护理目标的实现。

  实施即对护理措施的实施,是对护理对象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干预的手段。在实施护理措施时更应该注重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因为实施过程即是护理操作的过程,可以一边进行操作,一边进行健康教育。以高血压为例,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告诉患者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身治疗的必要性;还应教会病人怎样正确的测量血压,以及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等,当病人服药时,应告诉患者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告诉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维持性的必要性等。这些都可以在进行护理的操作过程中完成。这既不浪费有限的时间资源,也让患者掌握了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所以在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也是很必要的。

  《吕氏春秋尽数》有“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论述,较早论述了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意义;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曾用“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之忧心”来描述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宣泄作用。[注1]从中不难看出,体育锻炼既能够增强体质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身心障碍不仅为残疾人带来行动和生活的不便,还会导致很多继发性心灵创伤。特殊学校不仅应该针对学生的生理状况、年龄特征和身体承受能力等特性开展康复训练,更要开展适当的户外体育活动;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及体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经常为残疾人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

  残疾育在增强体质、改善与提高身体机能、康复训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保持良好心境,体现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有研究指出,“体育能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所提出的残疾育运动目标也反映了这一思想。[注3、注4]因而,残疾育不是简单的健身娱乐,还能够陶冶情操,使参与者体会到个体生命对于社会与生活的价值,树立良好的自我观念。从社会交互作用角度看,体育运动参与者可以不论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差异平等地在一起从事体育活动,周美芳等人从残疾人渴望被承认、体育康复价值、无障碍生活环境渴望等方面,论证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平等化与正常化问题,[注5]为大力开展残疾育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益于残疾人焦虑水平的控制与抑郁情绪的缓解。[注6、注7、注8]身心缺陷会导致残疾人出现自卑、灰心、绝望等消极情绪,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增加与体育爱好者的交流,扩大社交范围,提供相互倾诉、相互鼓励与支持的机会。体育运动还需要有高度的精神集中,个体忧虑和挫折感等不良情绪情感体验会在运动中被分散与降低,紧张感也会得到释放和缓解,研究证实了聋人在参加体育活动后消极情绪的减少情况。[注9]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一项对聋哑学生体育价值的研究发现,41.8%的男生和4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39.2%的男生和38.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体育的竞争与合作特性让残疾人的生活不再单调与灰暗,为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有助于抑制焦虑与抑郁等消极情绪产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满意度评价,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了生活质量,幸福感得到增强。

  自我也叫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假设的结构用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被认为是个体通过自身经验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觉知或意识,对个体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身体自我是自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包括各种身体特征以及反映这些特征的心理活动;[注10]自尊与自我价值相关,是自信和自我得到尊重的一种体现。有研究证明,身体的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发展水平,[注11]由残疾导致的“无用感”让残疾人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社会的累赘,比健全人更容易产生自卑观念,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也更强烈,当尊重需要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既要克服生理上的客观困难,又要克服心理上的主观因素。杨剑指出,[注12]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有更积极的整体自尊,而体力弱、缺少活力的青年男子有低的自我概念;运动员的社会自尊、整体自尊和自我概念等自我评价均略高于非运动员。可见,体育能帮助残疾人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系统。陈荔、张力为在对接受运动干预的残障者进行身体自我研究后发现,不论残疾类别与年龄,参与运动都有助于被试对自己身体意象、身体自我效能和身体表现等认识的提高和观念改变。[注13]

  在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残疾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弄清事物性质和规律的渠道遭遇破坏,需要在训练中坚持器官的“用进废退”原则,最大限度发挥被损伤部位的功能,进行缺陷补偿或代偿活动。因而,体育运动于残疾人而言,除正常人能享受到的乐趣与功能外,还能够在生理上帮助残疾人进行机能恢复,能够有效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在体育活动中展现残疾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与运动能力。

  我国自1995年以来,先后多次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政府要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体育活动,举办残疾育运动会,积极参加国际性比赛和交流等,以法律形式保护了残疾育运动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持。

  受个体因素限制,残疾育需要更加完备的设施条件,同时也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除残疾人自身体育观念淡薄外,他们进行自我保护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动力不足,一些相关部门的人员对残疾人是否应该享有体育权利的认识淡薄。[注14、注15]因而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需要更加勇敢的精神和更大的毅力,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全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本着人道主义信念,站在残疾人立场真正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为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坚实的社会文明氛围,为他们抛开自卑、树立信心、建立人格尊严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各地差异大,残疾育学科建设与科研也相对落后。研究表明,目前特殊学校体育还局限于体育理论的课堂教育,锻炼项目单一,开设的体育项目远远不能满足残疾育运动需要,没有统一的符合残疾人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专业教师匮乏,大多数教师经过了专业的体育训练,但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职前训练;体育与心理康复相关研究仍是空白,力量薄弱;特殊体育所需康复训练室等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注16、注17]这些都制约着特殊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残奥会、特奥会等的举办,社会各界开始高度关注残疾育运动,为残疾育带来发展机遇,有利于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残疾育研究工作,有利于特殊学校改善体育办学条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有利于残疾育事业的发展。

  心理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智能训练等一起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张力为等曾对心理训练的结果表明,运动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主要体现为有意识的对抗和超越本能的。[注18]残疾人在体育训练中会面临较健全人更多更大的困难,他们要在训练中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更多地重复失败,会遭遇他人的误解和更多不可预料甚至无法控制的困境。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训练,残疾人能够在反复的磨砺中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提升应激能力,磨练出坚韧的意志和更强的自控能力,建立并提高自信水平。

  心理康复人人需要,体育活动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活动,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帮助有目共睹,能够慢慢淡化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不仅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改变认知状态,还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关注残疾育事业,为特殊学校、残疾育组织加大投入力度,不仅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康复途径,还体现出残疾人享有平等体育的权利bandao.com,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2 卢 雁、韩 松、李伟一.我国残疾育管理组织结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98~1700

  4 张军献、谈 卿.近二十年来我国残疾育研究述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04~108

  6 李 艳.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与心理效益[J].体育学院学报,2000(4):43~45

  7 刘 霞.浅谈体育对残疾人心理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3):273~275

  8 金 帆、庄广秋.辽宁省残疾人运动员专项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59~60、63

  9 朱世海.体育活动在培养聋生良好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2006(5):46~47

  10 曾 向、黄希庭.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1(1):41~46

  11 李 红.上海市残疾人运动员自信心水平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 陈 荔、张力为.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56~59

  14 刘永风、何 金、汤卫东.论残疾育权利的发展与保障[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2):31~33

  15 蒋 毅.湖南省残疾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23~125

  16 何敏学、王 佳.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52~254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