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址从心理健康到幸福社会习总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述与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一并构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环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治理体系,是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是心理学应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双向契合。如何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治理实践,需要社会学研究者从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角度进行探索bandao.com。笔者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旨在实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中观层面是健康社区、行业和领域的培育和塑造,这是培育社会心态的重要方面;微观层面旨在从个体、人际、群体和群际等方面培育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群体和群际和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从心理学为社会各领域和社会成员服务的理论和应用出发,培育积极社会心态,逐渐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反思之声渐起,人类在社会发展终极目标上正在达成共识。尽管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各异,但都有一个相同的理念,即把国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促进社会福利的主要途径,进而追求社会整体的幸福。习总把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指出,“中国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见,不论是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还是中国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均包含对人民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追求。
实现人民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同样是社会治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诉求之一。例如,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就认为,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和公民个人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方式总和,是调和社会利益、协调社会行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法治、公平bandao.com、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追求社会整体幸福的发展目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向,进而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从个人幸福、人际和群体和谐,迈向幸福社会,有大量的工作有待社会各界着力探索和推进,这一环节关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虽然传统心理学体系积累的大量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可以服务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但对于社会治理活动本身而言,心理学并无系统的内容与之对应,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提高学科关联性、渗透性以及实现学科整合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这方面,可以从社会心态和社会场域的视角进行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的视角,就是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社会心态研究的五个主要方面,分别从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动上研究和确定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确定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的心理学方法和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达到社会心态培育的目的。社会场域研究的视角,就是分别在个体、家庭、学校、职场、社区等不同社会场域bandao.com,探究社会治理的问题和难点,探索心理学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的社会心理服务,渐次实现不同社会场域下社会心态的改善,实现社会治理效果的改善,进而建成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比较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很多,主要包括:与个人、人际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学学科,与司法相关的心理学学科,与发展、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学科,与商业管理有关的心理学学科。除了这些成体系的心理学学科群外,社区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这些学科分支构成了心理学庞大的理论和应用体系,为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和家庭关系和谐、组织和群体管理、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社会安全防范、社区和环境营造等领域提供了大量共享知识,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改变心理学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重学术研究、轻成果应用和知识普及的局面,在鼓励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学科知识的普及和成果的应用,培育应用人才,不断提高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服务社会大众,服务行业和领域的能力;改变心理学分支学科独立发展、彼此割据的局面,避免各学科过分分化导致碎片化,整合心理学资源,解决现实问题,为社会服务;改变心理学偏重个人、人际的微观视角,关注中观、宏观层面的心理群体问题、社会心态问题,探索社会心态培育的机制。基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整合心理学学科体系,服务社会治理,是微观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任务。近年来,政法部门率先探索心理学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把社会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纠纷调解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